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AI浪潮席卷而来、产业加速变革与就业压力凸显的多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正迎来历史性转折。对此,吉利人才发展集团 CEO、芯位教育公司董事长陆丹博士发表题为《迎难而上 主动求变 大学在 AI 时代的战略突围与生态重构——基于时代变局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演讲。
时代挑战:大学面临的多维危机与生存命题
当前,中国大学正遭遇历史性转折。全球格局深度调整、人工智能颠覆性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就业市场持续承压、人口结构变化叠加经济下行影响,形成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挑战。这些挑战深刻暴露了传统教育模式与快速迭代的社会需求之间的根本矛盾。
中国大学正面临生源规模与质量双重危机与挑战,尤其是民办教育整体面临社会环境认知压力、家庭教育支出能力减弱、网络负面舆论冲击。更严峻的是,中国大学已进入“学费硬门槛、就业硬刚需”的“两硬”时代,民办教育再也不可能依靠“有计划就能招到学生”的传统模式。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也出现断层。当学科边界日益模糊、过往稳定的教学课程组合构建的专业模式愈发脆弱,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加剧。名牌大学积累的品牌效应同样需要接受“两硬检验”,仅靠加大办学投入、认真教学已无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但多数院校办学响应机制严重滞后,尚未建立提早预警的体系性制度,对宏观环境、行业形势、招生就业市场全貌缺乏敏锐洞察,在抓住办学关键、精准施策方面存在模糊性与滞后性,导致就业与招生工作未达预期。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将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升学深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智慧推动大学内部系统性变革。
可以说,AI时代的教育变革是“退无可退”的生存之战,教育的一个时代阶段性的大幕已落幕。
破局之道:以结构性调整重构大学免疫系统
面对系统性变局,被动适应已无出路,结构调整成为唯一应对之道。这需要从五个维度展开深度重构:
学科架构:构建“减震型”基础平台
传统学科体系正遭遇根本性质疑,过往稳定的教学课程组合所构建的专业及其教学模式也变得脆弱。破局关键在于根据垂直领域对传统学科进行有效、高效且大刀阔斧的整合,重构学科平台,重构学科阵地,以平台阵地引导教师学术归属和学术元动力激发。
学科平台的整合后,需要转变思路,学科平台同时也是课程的重要阵地。需要建立学科核心课程锚点,保留和优化学科核心基础课程。同时打破学科封闭壁垒,鼓励学生在调整后的学科群内跨专业选修,创造条件支持跨学科学习,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跨界能力。
(二)专业体系:打造弹性响应机制
热门专业成为目前市场的刚需,大学需要正面回应。但是,正如花无百日红,市场吁求的热门专业是客户当下需要,但事实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专业”。大学只有不断聚焦新领域、新场景,以及时性和模块化构成的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构建流动课程,才能构建弹性、能够与时俱进应变的专业教学结构,才能不断直面行业变革、市场变化生成的新场景变化的挑战。
构建流动性课程组合,以及时性和模块化构成的能解决问题的流动课程取代固定专业课程包,形成“通识课+学科核心基础课程(学科定位)+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定向)+场景解决方案课程+职业技术及能力课程”的四类课程体系。
与此同步,需重塑学院功能定位,剥离学院科研组织职能(转由学科平台承担),专注根据行业变革生成的新场景调整专业课程,强化教学监督与师生服务;下沉专业工作重心,系级单位聚焦就业微场景变化、微课程调整、课程质量对标精准就业,实现专业对接活跃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分规模大小),课程解决关键岗位的与时俱进问题、以产教融合支持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革命:AI驱动全流程再造
人工智能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核心杠杆,大学要全面拥抱AI技术,尤其大学领导人要率先拥抱AI技术。优秀的校园智慧平台是大学数字化转型、完整业务数据长期留存、核心业务指标提高及闭环数据所构成的未来大学业务护城河的必要基础;能够同时面向市场B端、C端的学习平台则是与时俱进助力师生教业学业智能化和AI思维、AI能力提升的助手。二者功能对大学应对AI挑战、运用AI形成能力,缺一不可,二者也是对个性化成长、教育平权等教育理想因得技术支持而得的相应回应。大学要善于利用AI技术创新教学工具应用,要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利用专业垂类模型开发行业新微场景课程,并与企业交叉验证课程的实战性能,实现“课程支持-场景渗透-就业能力”的快速对接。
(四)角色转型:重塑教育主体功能
全员角色转变是改革落地的关键。教师要转型为“产教通”双师人才,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场景引导者”、能力形成及问题解决的助推者。通过学科平台参与科研,通过学院平台深耕教学。在学校重构的学生培养路径中,引导学生通过学科基础课程建立学科、专业认知、经由专业课和微课进入职业场景,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学业闭环。
干部教师要在学校推进的治理体系三级聚焦中,在学科平台聚焦科研与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在学院聚焦教学与学生发展、在系或专业聚焦就业场景无缝衔接的改革系统中重新定位、重新发力。
(五)机制保障:硬核考核驱动变革
改革的实施需建立刚性制度确保战略落地。大学要将全员考核与招生就业为标识的培养质量硬挂钩,干部教师绩效与就业数据直线联动,实施“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责任制。树立客户思维和产品导向,推进管理效能革命,精简行政系统,利用AI提升服务师生、服务办学的效能。深化领导问责机制,彻底摒弃“沾沾自喜”“小康即安”的惰性思维。
核心策略:产教融合与生态协同
破解人才供需错位需构建多层次生态培养系统:
(一)深化产教融合六部曲
“产教融合六部曲”是破解供需错位的黄金标准。通过学科瞄准动态变革中优势产业,专业对接活跃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分规模大小),课程解决关键岗位的与时俱进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回应产业的变革,数字链接线上线下的场景,智力与人才输出精准定位行业产业新场景问题,这是“产教融合六部曲”新标准。
(二)构建“三个校园”教育生态
建立“三个并行校园”(吉利教育方案:全球跨区校园、校企跨界校园、线上线下跨线校园)是打破资源边界、视阈边界、能力边界重构教育生态的核心载体。
跨界校园破除院校与企业壁垒,将真实项目场景植入“场景解决方案课程”,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从产业变革及技术挑战引发的新就业场景倒推设计;跨区校园打造教育资源流通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通与共享,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可无限扩展;跨线校园构建智慧教育中枢,整合“优汇”资源,实现“短距”精准输送,AI赋能全链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确保AI时代大学能够构建高效、弹性且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三)建立市场响应双引擎
配套建立生源精准分析系统和场景动态研判机制,运用大数据等专业工具对生源做深入、细致、专业的市场分析,构建科学的、以数据为基础的量化招生模型。借鉴国内外“大类招生”的成熟经验,同步开展新兴、活跃、有生命力应用场景的专业研判,利用智能教育模型生成行业新微场景课程并动态优化,构建“洞察市场-调整结构-优化供给”的人才培养弹性结构的全链条闭环。
领导力革命:以当家作主精神破局
面对高等教育的多维危机和生存命题,大学领导班子必须率先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角色认知转变,以“当家作主”态度对标全新办学要求,查找漏洞短板,杜绝“位子和面子”虚荣心理。
二是思维模式转型,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建立战略聚焦激发元动力、考核清晰保障执行力的管理哲学。
三是行动准则重构,在职责履行中践行“三步工作法”,即先谈职责责任履行的可行性;再谈方向、路径、办法、结果如何、及人才找对与否的可测评性;成功后谈情怀、理想、热爱的价值取向性。
以教育之变应时代之需
中国高等教育正站在进退攸关的历史关口。大学人需要秉持“再学习-再聚焦-再出发”的行动哲学:
“再学习”—重新评估办学教学能力;“再聚焦”—树立危机意识,找到抗风险措施,面对市场环境、行业变革、场景变化,进行全面的以学科专业课程为重点的办学结构调整;“再出发”—先谈职责、责任履行的可行性,再谈方向、路径、办法、结果如何、及人才找对与否及得力与否,最后成功了再谈情怀、理想、热爱、贡献。
唯有通过战略聚焦、生态重构与敏捷响应,推动大学完成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实现“效能导向”,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大学才能构筑强大的“教育免疫系统”。
变革已至,唯破釜沉舟者能开新篇;未来已来,以教育之变应时代之需者方立潮头,无惧风浪大者始得如愿以偿之初心!